html模版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病從口入”,許多慢性病大多是飲食不合理和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吃得巧”是健康的重要因素,所謂的“巧”說的就是您的膳食結構合不合理,所以“吃”是一件很要緊的事,而看似簡單的買菜做飯,其中藏著不少養生的奧秘。古人雲“食藥同源,膳藥同功”。這膳食結構裡面的門道,讓我們聽聽專傢的說法。

東西方膳食結構區別不小

“膳食結構,指的是膳食中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人類膳食中的營養素主要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包括微量元素)、水和纖維素七大類。任何一種單一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因此,人類的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而且通過均衡調節各種食物組成比例,充分利用食物中的各種營養,才能達到膳食平衡和促進健康的目的。”安徽預防醫學會專傢李超介紹。

由於地域文化、農產品構成、歷史習俗的不同,自古以來東西方的膳食結構就存在不小的區別。如今,在國外,最主要的膳食結構分為三種:一種是美國、西歐、北歐等國傢為代表的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以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質為主要特點,屬於營養過剩型;第二類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動植物食物平衡的膳食結構,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比例比較合適;第三類是意大利、希臘為代表的地中海膳食結構,以淀粉類食品和菜糊狀調料為主,少量肉食加上大量的綠葉蔬菜和新鮮水果。“其中,意大利、希臘等地中海地區的居民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很低,已引起瞭各國的高度關註,西方很多國傢已經參照這種膳食模式改進自己國傢的膳食結構。”李超表示。

而我們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膳食結構,則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葷素結合,食品多不作精細加工,講究雜食。這種傳統的膳食結構具有兩個優點:一是脂肪攝入量低;二是膳食中的熱量來源主要是谷物等碳水化合物,這種熱量類型,結合我國居民的勞動量,持基本平衡狀態,不會引起肥胖癥。“有種觀點認為我國的膳食結構和以前我國經濟水平不發達有關,其實不然,這種膳食結構可是我們老祖宗自古傳下來的,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提出瞭‘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膳食營養平衡理論。”李超介紹。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和我們的膳食結構有關。中國人習慣午睡或者提倡午睡,而外國人一般很少午睡。這是因為中國人午飯時攝入較多的米飯、面條等碳水化合物,這容易導致飯後半小時血糖迅速上升,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又使得血糖迅速下降,於是我們大腦內部的補給跟不上,就會昏昏欲睡。而外國人一般午餐吃得很少,碳水化合物攝入低,高熱高脂的食物攝入相對較高,能夠擁有充沛的精力和較強的耐力。”

我國膳食結構正日益變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居民們廚房裡餐桌上的食物結構和飲食理念,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向西方膳食結構靠攏。

國際智庫研究最新報告就指出:中國居民的台中商標註冊代辦膳食結構,已接近發達國傢。主要表現為:純谷物食品的攝入量逐年下降,動物性食物消費逐年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逐年減少,脂肪、精加工谷物的攝入量逐年增加。而在江蘇、山東等鄰近安徽等地的城鄉居民膳食結構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城鄉居民的禽畜肉類、油、鹽攝入多瞭,而薯類、雜糧、蔬果、奶類、豆類的攝入明顯不足。

李超說,“這種膳食結構被稱為‘營養過剩模式’。美國、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傢和地區,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就已經經歷瞭這一模式過程;隨後發展中國傢和地區也開始經歷這一模式過程,如今我國的眾多大中型城市也已經完成或正在完成這一模式轉變,大傢的食譜越來越與歐美國傢居民接近。不過這種轉變並不是什麼太好的事,雖然居民們的傳染病逐年減少,營養不良人群比例進一步降低,但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正在逐漸增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富貴病’。比如臨床上就顯示,由於我國居民飲食結構的改變,正在讓我國居民的大腸癌發病率逐漸上升。”

“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我國飲食一直有著多油多鹽的習慣,這種嚴重超標的攝入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脂人群和冠心病人群每年俱增。抓好老百姓的健康問題,營養是關鍵。抓好營養問題,油鹽是關鍵。”

膳食平衡是健康的關鍵

“的確,慢性病已經成為我國居民健康、社會發展的最大的挑戰。在大健康的理念裡,營養是最重要的,和生長、智力、健康一切都有關。膳食平衡則是營養與健康的關鍵。所謂膳食平衡是指,膳食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即:氨基酸平衡、熱量營養素平衡、酸堿平衡以及各種營養素攝入量之間也要平衡,隻有這樣才利於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安徽中醫藥大學教授朱繼民指出。

據瞭解,為瞭向普通民眾普及最新的醫學、營養學研究成果,指導居民健康飲食,達到膳食平衡,許多國傢都通過頒佈《膳食指南》,教育引導民眾。我國在1989年也首次發佈瞭《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隻不過當時隻有8句話;1997年又修訂並首次發佈瞭《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寶塔;在2007年又再次修訂;去年底,剛剛再次修訂並發佈瞭《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強調粗糧、水1500ml、少鹽等關鍵指標,提出要推行“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的理想膳食結構模式,強調每日應攝入50~150g全谷物和雜豆類,明確全谷物可以降低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結直腸癌的發生風險。

“合理的飲食結構是金字塔形或寶塔形的,這種膳食寶塔共分五層,包含每天應攝入的主要食物種類,利用各層位置和面積的不同反映瞭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這是一個大傢應當知曉、應該堅持的飲食規范。谷薯類食物位居底層,每人每天應攝入250g~400g;蔬菜和水果居台中商標註冊查詢第二層,每天應攝入300g~500g和200g~350g;畜禽肉、水產品、蛋類等動物性食物位於第三層,每天應分別攝入49g~75g、40g~75g、40g~50g;奶類和大豆堅果類食物合居第四層,每天應吃相當於鮮奶300g的奶類及奶制品和相當於幹豆30g~50g的大豆及制品。第五層塔頂是烹調油和食鹽,每天烹調油不超過25g或30g,食鹽不超過6g。”朱繼民介紹。

谷物食品結構偏差需要糾正

專傢指出,最新的《台中申請商標費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給出瞭6條核心推薦: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而且有瞭直觀的膳食寶塔,也更方便大傢記憶、執行。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大傢並不需要死板地對照‘膳食寶塔’的推薦量吃,隻要每日食物的種類應包含‘膳食寶塔’中的各類食物,比例也基本與‘膳食寶塔’一致即可。再加上經常進行品類的互換,比如各種粗糧的互換,各種豆類的互換等等。此外,還有合理分配三餐食物量,不要暴飲暴食等等。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養成習慣,長期堅持。”

李超特別提醒讀者一個需要引起關註的飲食習慣: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蛋糕店、面包店出現在街頭巷尾,越來越多的精細加工谷物食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導致我們“膳食寶塔”最底層的谷物類食品結構,暗藏“偏向”的不良傾向。“精細加工的谷物類食品,也違背瞭中國傳統膳食結構中高纖維素攝入這一優良傳統。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在各種谷物食品中,經過多次碾磨的精細食品雖然口感細膩,但從營養的角度來說卻是相對差的。臨床表明,平時喜歡精細加工谷物食品的人,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30%以上,每天食用85克的全谷物食品則可以減少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病風險,並且能夠幫助控制體重。”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sxj781a6j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